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创新书写人生高度】王军成:给海洋装上“眼睛”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3日    
简介:

【导语】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开发海洋,认知先行。在各种对海洋的认知手段中,海洋资料浮标是一件利器——它锚定于海上,能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各种数据。为了给大海装上这样的眼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专家王军成做了三十年。

【正文】说起海洋资料浮标这个问海利器,就得到王军成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大海上去看看。

【同期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成

这是十五号浮标,这是我们国家九十年代第一套实现了业务化运行的浮标。在这以前,咱们国家当时的浮标还靠进口。从15号开始,标志着咱们可以突破国外的一些封锁,咱们可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来解决咱们国家这种海洋监测的需求。

【正文】这个直径十米的大家伙1989年上岗,曾被布放在全国各大海域进行环境监测,今年它的工作岗位是青岛近海。在岗二十多年,十五号浮标仍然是中国海洋观测的一个标杆。

【同期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成

它现在应该确切说是第四代了,可以连续运行三年,无论是气象要素还是海上的水文要素,包括海洋水质监测,这样一些要素加起来有三十多种。应该说咱们这个浮标综合水平应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正文】现在,有近200只海洋的眼睛在我国的近海形成一张观测网,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个气象水文数据,它们中有180多个是王军成的团队开发的。要看得远,还要看得清,眼下,王军成团队正在研发的,是一款高精度水温传感器,有了这项技术,海洋浮标就能给国家的风云气象卫星校准、定标,让卫星测量数据更准确。

【同期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浮标研究室负责人 刘世萱

这48个点,每个点都要达到0.02的测量精度,当卫星扫到浮标所在点的温度时候,卫星要以我们这个值为标准来校准卫星上传感器的测量值,然后卫星去到别的地方,它得到的值实际上就是与这个标准点的温度差,有他的帮助,卫星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一些。

【正文】人在陆上,根在海里。王军成说自己用了半生时间对话大海,可要想读懂它今生都要不离不弃。

【同期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成

一代代的成果出来得到国家的应用,这个干劲和自豪感促使你,要一直往前奔波。不光水面浮标,还有更为广阔的领域,就是水下潜标。还需要和我的同仁们继续努力。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