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但长期开发,带来土地塌陷、产业失衡等问题。这两年,新泰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通过农光互补项目,推动产业由黑色转向绿色。
【正文】 在新泰市翟镇的这座蔬菜大棚里,村民徐勤利正忙着采摘第一茬成熟的西红柿。
【同期声】 新泰市翟镇前羊村村民 徐勤利
这个棚现在能产2万斤柿子,一年挣2万块钱。
【正文】 棚下是绿色蔬菜,棚上则是绿色能源——成方连片的光伏电板。
【同期声】 新泰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王业训
现在一期建设大约有3万亩地,总投资50个亿,建设规模是50万千瓦,现在建设农村的标准大棚是有9400多个。
【正文】 如今这片土地生机盎然,而昔日这里还是一片采煤塌陷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泰累计开采约4.7亿吨煤。煤越挖越深,土地塌陷也越发严重,徐勤利所在的翟镇最为明显,2/3的耕地沉降,农民房屋受损严重。
【同期声】 新泰市翟镇前羊村村民 徐勤利
像这个房子里面这么宽,害怕,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也是,害怕房子塌了,有时下沉厉害的时候,政府就来安泵抽水,向外排水。
【正文】 这两年,在国家去产能大背景下,新泰顺势关闭9家资源面临枯竭的煤矿,并对2.8万亩塌陷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统筹推进村庄搬迁、新型城镇化、产业调整等。
【同期声】 新泰市城市转型办公室副主任 曲兆海
制定了农民的整体搬迁计划,农民搬迁以后,形成一个新的小城镇,把他们村庄和土地整体流转出来。
【正文】 流转的大片塌陷地怎么利用呢?新泰市经过十几轮论证,决定实施农光互补项目,并争取到国家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中的20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落地。这一项目由企业统一建设高标准农业大棚,再利用大棚后墙体架设光伏板,而农民根据意愿租赁大棚种植。除了每年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还有经营收入,算来算去,徐勤利决定带头租大棚。
【同期声】 新泰市翟镇前羊村村民 徐勤利
咱租一个才5000元,除了成本,剩下的不都是老百姓的纯收入了。我们几个坐一起一商量,要了66个(大棚)。
【同期声】 华能山东公司新泰农光互补基地总经理 李军
专业化的公司,做着标准的蔬菜,土地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老百姓的收入能得到增加。
【正文】 从“黑色”转向“绿色”,目前,新泰已建成像翟镇这样的农光互补项目6个,年均发电量6亿千瓦时,发电收入达5亿元,相应带动光伏组件生产、蔬菜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壮大。
【同期声】 新泰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王业训
农光互补这个项目,这是我们新旧动能转换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体现。在2020年,我们完成四期,就是二百万千瓦,投资200个亿的光伏基地,并且我们能给国家一个12万亩的大蔬菜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