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李术才: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的“把脉者”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5日    
简介:

【导语】随着交通强国建设推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数量最大的国家。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是施工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李术才,向这一领域发起挑战。

【正文】目前中国最长的铁路山岭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已复工开建。施工使用的隧道掘进机上,安装了由山东大学李术才团队研发的超前地质预报设备。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 副校长 李术才
      就犹如给它(隧道掘进机)安装了眼睛,隧道前方有什么不良地质体,有什么断层、破碎带,有什么含水体,有没有溶洞,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清楚,这样就使你避免了灾害。这个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正文】从“跟跑”到“领跑”,这背后是近20年的科研攻关。2001年,李术才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受邀来到山东大学,他组建起百余人的团队,开始研究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防控。
【同期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 副校长 李术才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是非常复杂的,在以前很多大的工程经常发生突水突泥这样的灾害,要么就是停止工程无限延期,要么就是改线,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的研究发明,能够预报水体在哪个位置,能够给水体定位,把水量估算出来,就可以解决工程水害的预报和治理问题。
【正文】 让产学研用在一线深度融合,李术才团队成员每年驻扎现场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他们在现场建立实验室、现场教学,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座储量4500多万吨的石灰石矿山因为抽排水问题导致周边农田塌陷、鱼塘干涸,生产一度停滞。2015年底,李术才团队进驻广西治理水患。团队成员吃住在矿山,最终减水8.4万立方米,超额完成治水任务。

【同期声】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副教授 李术才团队广西科研现场青年教师 李召峰
      24小时甚至是48小时不间断地在现场,保证我们科研方案、科研思路得到准确有效地落实才行。最长的一次,在科研现场大约呆了5个多月。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 副校长 李术才
       我们的团队是靠现场工作、脚踏实地的理论联系实际、现场干出来的。鞋上沾满泥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哪里有重大工程现场,哪里有风险,我们团队就冲到哪里去。

【正文】如今李术才团队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装备和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技术,已应用在24个省市的230多条隧道工程,有效避免了灾害事故和人员伤亡。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 副校长 李术才
       我们还要向精细化方向走,预报实时化、可视化、精确化、智慧化,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取得突破, 能够防灾减灾、保障安全生产,减少损失,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吧。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