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万书波:花生地里收获最高奖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3日    
简介:

【导语】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脂作物,然而单产不高一直是制约花生产业发展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瓶颈。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用四十年时间跟花生“较真”,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正文】 麦收前后,正是抢种夏花生的繁忙季节。万书波的团队格外忙碌。今年,他们的目标是突破亩产800公斤。
【同期声】 团队成员在东平县指导农户种植夏花生现场
陇上的行距让它保持在25公分以上。所以穴距就是16公分。花生的胚根,尽量让它平放。
【同期声】 王义华 东平县彭集镇尹村农民
(希望多收成,有一个好的结果,这种模式能够成功,推给我的左邻右舍。)
【正文】 在植物王国里,花生是“独一份”的存在——它地上开花、地下结果,在黑暗的土壤中结出果实。但种了几十年花生的农民却不懂这些。为了保证出苗率,种植户每年都会特意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每穴两粒甚至三粒洒下去,然后期待着日后的丰收。然而种出来的花生苗有大有小,小的根本结不了几颗果实,传统的办法不仅没有提高产量,反而造成了种子的浪费。“一穴凭什么非要放两粒?”这个问题在万书波的脑海中思考了很久,他提出一个胆的想法:通过每穴单粒播种,并适当缩小株距增加穴数来增加花生的产量。
【同期声】 万书波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2粒、3粒甚至更多粒,凑成一块能造成竞争排斥。我们就把它由2粒变成1粒,通过群体质量的改善,达到产量的提高。)
【正文】 用上新办法,试验田里的收成出人意料。2014年以来,春花生实收亩产达到752.6公斤,又达到782.6公斤,连续创造了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的新纪录。花生摘下了三十多年“低产作物”的帽子,乡亲们每亩还减少用种量4000粒左右。目前,这一成果已经累计在全国推广2.4亿亩,增效342.7亿元。
【同期声】 与史丹利公司见面现场
“你好,你好,又见面了。这是搞的最新产品啊?”“这是我们刚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养分的释放时间和分层施肥这块都进行了一个重新的调整。”
【正文】 增产不是简单的2粒变1粒,关键是要让单株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奔着这个目标,万书波先后发现了土壤、肥料、根瘤菌三种氮源对产量的贡献,探明了氮磷钾钙和控释肥对衰老与产量的调控机理,于是他牵头制定了高产精量施肥技术指标,并联合化肥龙头企业让这项技术落地。
【同期声】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把花生的需肥规律给我们,我们是等于把研究的一些理论进行工业化,把它变成产品。这一次主要是就养分的分配,还有养分的释放周期,我们再做一些详细的具体参数的交流,进一步提升我们这个产品。)
【正文】 牢记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一重要指示。万书波提出花生全产业链重大技术创新的课题,整合全省产学研资源,解决提高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等花生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山东的花生种植面积全国第二,但平均亩产只有290公斤,与单产最高纪录还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尽快将成果转化应用,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增收。眼下,万书波正联合农机研发团队对这款智能化农机不断改进。
【同期声】 创新基地农机展示现场
(农民有个经验叫“干不播深、湿不播浅”。我们就根据这个经验,加个生物传感器,调节播种深度。这样就把农民的经验跟高新技术结合起来,这个东西就厉害了。精准化,智能化,播种一次完成,这样750公斤,780公斤才能从小面积的变成大规模了,否则落不了地。)
【正文】 今年,山东省科技厅把万书波的花生全产业链重大技术创新课题列入重大科技专项进行培育和扶持,共同支撑山东花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同期声】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万书波
(产业需求倒逼我们科研机制的创新,以产业需求组建创新团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产业链条拉长了,有这么多需要干的事,大家伙赶紧干劲很大,这样科研才更有活力。)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