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牢记嘱托 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海藻重生记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1日    
简介:

【导语】 藻类是海洋生态的基础环境,是海岸带的天然生态屏障。过去,“跑马围田”式的粗放养殖模式,污染了海洋环境,也带来了藻类的急剧退化。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拆掉育保苗场,建起生态海藻场,多年不见的藻类再次重现海滩。
【正文】 一大早,64岁的罗金卓驾船出海,到生态海藻场查看铜藻的长势。
【同期声】 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民 罗金卓
    看看我们种的铜藻,多好。以前我是打渔出身的,现在改行了,种铜藻了。
【正文】 铜藻是很多海洋生物的饵料来源,对海水水质的要求很高。前些年,因为长岛兴起的海参育保苗产业,每天上千吨的育苗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海,导致像铜藻这样的海草资源急剧减少。为了修复岸线,长岛对全域的育保苗场进行拆除,老罗经营的海参育苗场也被叫停。
【同期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民 罗金卓

就和工厂一停转产(一样),咱真不知道干什么,没办法还得重操旧业,出去打鱼,打鱼一看也不行。
【正文】 老罗的困惑,正是长岛发展面临的瓶颈。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不仅滩涂上的藻类难觅踪影,过去一些常见的水产品也越来越少。
【同期声】 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党支部书记 孙成伟
如果海里头再污染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藻类,没有螺、没有鱼。
【正文】 为了守住长岛这片“蓝土地”,山东省出台了《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市县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海藻资源修复。
【同期声】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所研究员 陈尚
一个培育苗种,再一个苗种培育好了怎么附着,附着完以后怎么布植,让它长成一个生态系统。
【正文】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孙家村利用集体海域建设了生态海藻场,开始在海底种“藻”。为了乘势推进,政府与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所等科研机构战略合作,经过多次海域调查、试验,研究团队最终选择成活率高的铜藻试种。
【同期声】 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海洋牧场技术员 肖圣志
从去年到今年,(专家)他来帮咱育铜藻苗,苗儿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格,你才能夹到苗绳上养殖,将来把它的根固定在这,就跟植物插根一样。
【正文】 如今,孙家村“藻”场的面积已经50多公顷。老罗和很多渔民都在生态海藻场打工,负责投放人工鱼礁、种藻。有了藻类,相当于建好了“房子”,不用人工投苗,海参、海胆自己就来安家。孙家村成立了海参专业合作社,通过海参销售拉动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到了年底包括老罗在内的113户村民还能拿到分红。
【同期声】 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民 罗金卓

我们现在都希望这个海水水质好一点,水质好一点,我们收入还能高,我本来一年捡五千斤(海参),这样一年捡一万斤,一万斤就是一百多万。
【正文】 连续几年的生态修复和藻类恢复,不仅海水水质有了很大变化,多年不见的大叶藻、鼠尾藻也在海岸丛生。
【同期声】 长岛海洋经济促进中心副主任 唐君纬
目前藻类的品种比五年之前,应该增加了接近30多种。经济品种像渤海湾带鱼、渤海湾对虾都翻番增加,有些过去已经消失的鱼汛,现在也形成了小鱼汛。
【正文】 目前,长岛修复海洋生态投入已累计达到20亿元,修复海岸带40余公里,重新建起的海洋生态链,成为长岛绿色产业发展的“第一引擎”。
【同期声】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副书记 李俊杰
    海域的藻类种植就像山上的绿化,藻类种的越多,那么海洋的这种生态价值体现的就越明显。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巩固现有的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果,然后坚持不懈地把它抓下去,久久为功。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