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牢记嘱托 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长岛渔业的“迁徙”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2日    
简介:

【导语】 经历两次迁徙,变换三个战场,靠海吃海的长岛主动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海洋生态的和谐共生。 

【正文】  在长岛南隍城岛海域,经海1号深海网箱最近正式安装完成, 这个全自动化的庞然大物,将鱼类、贝类和藻类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实现生态化、立体化养殖,加快进军深远海。 

【同期声】     现场 

【正文】  南隍城岛位于渤海深处,岛上只有一个村庄,渔民世代以捕捞为生。 

【同期声】 南隍城村老渔民 宋云昌

改革开放,承包,我们老宋家1985年自己承包了村里的一艘船,头一年挣成了万元户,一个人挣了一万二,县里还给了我一个劳模。

【正文】  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成立渔业公司在海湾养殖海带和虾夷扇贝,迎来近海养殖的“黄金十年”。 

【同期声】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 李盛平

海上养殖船只我们基本上维持在100多条,一吊50笼,一天总高峰都卖600万。

【正文】 良好的收益使南隍城成为长岛最早的“亿元村”,家家盖起了小洋楼。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村里干脆不再养殖低价的海带,全部改养虾夷扇贝。 

【同期声】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 李盛平

我们本来是贝藻兼养,一笼扇贝,然后放一行海带,为了追求虾夷扇贝的亩产,我们把海带掐了。(本来)一笼放10个到12个左右,我们为了追求产量,一格放20个左右,密度大了,病害也上来了,一年的光景全军覆没。

【正文】 随后几年,南隍城再也养不出成品的虾夷扇贝。同时,由于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也日渐枯竭。长岛渔业被迫从近海向岸边迁徙,在海岸线上大面积建设海珍品育保苗厂,渔民宋云昌也从船上回到村里,管理鲍鱼养殖区。但时间不长,岸上的育保苗场直排入海的污水,就给老宋的鲍鱼带来了灭顶之灾。

【同期声】 南隍城村老渔民 宋云昌

鲍鱼都长到五公分了,一下子来赤潮了,鲍鱼基本上全军覆灭,300万没有了。我生了一场大病 。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2018年,山东成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从源头推进海洋生态治理。岸上,育保苗场分批拆除。海上,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1.8万多亩围海养殖等全面腾退。同时投资四亿多元建设34.9万亩海洋牧场,持续开展“海底森林”、人工鱼礁等海洋修复工程,布局立体生态养殖。 

【同期声】 南隍城村养殖户 肖显峰 

马粪海胆它吃海藻菜,它吃完以后,排出粪便,被海参吃掉,再消化一下。 

【同期声】 往这边靠,一二三。 

【正文】2018年,南隍城立体生态养殖达到顶峰,渔业总收入超过3.7亿元,但发展空间再次成为最大的制约。这次,南隍城人吸取以往的教训,不再固守近海、过度养殖捕捞,而是鼓励渔民向深海扩展。向深蓝拓展空间,最迫切的是升级养殖装备。为此,南隍城与中集来福士合作,建成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这个庞然大物重2000多吨、有十层楼高,能抗14级风。 

【同期声】 南隍城国鲍1号负责人 葛茂武 

(深海)水质比较好,流水比较湍急,适合鲍鱼生长。试验了1万多斤的鲍鱼,到现在长势都非常好。 

【正文】这次试验成功,更坚定了当地发展装备型深海牧场的信心。围绕“一条鱼,一条产业链”,烟台启动“百箱计划”,四家国有企业合资成立经海渔业公司,将在南隍城海域布局经海1号到经海5号五个大型深海网箱,向深远海渔业进军。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