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帮
分享到:
【重磅】滨州:夏天到了 “老粗布”成了抢手货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1日    
简介:

夏天到了 “老粗布”成了抢手货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时代延用的一种手织布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布料材质,具有质地柔软,透气性佳,无静电等特点,在滨州市博兴县一个名叫顾家村的地方,这里的村民们让这种传统布料,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咱们一块去看看。

夏天到了,许多消费者对于衣服或者床上用品布料会如何选择呢。

路人:“老粗布不都是早时候手织的那种。”

路人:“我们家的凉席都是用的老粗布,您感觉有什么好处,吸汗。”

随机采访中许多消费者表示,有一种叫做老粗布的布料深受他们的喜爱,那么作为传统布料的老粗布,有什么特点呢?

老粗布和细布有什么优点,耐用,结实,吸汗,很适应人用,再一个人们现在有返璞归真的想法,回忆回忆老传统布的思想。

滨州博兴县顾家市场,是全国范围内比较大的老粗布市场,商户顾华松经营老粗布已经有20年的时间,也是老粗布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这种布料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同样是老粗布,那么为什么博兴的老粗布更受大家的喜爱呢?这还离不开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

博兴是汉代孝子董永的故里,相传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博兴,董永和七仙女相恋之后,七仙女将棉花种子从天庭逮到了人间,教会董永纺线织布,从此有了老粗布

传说:小村庄流传老手艺

传说提供了美好的产业背景,而现实中顾家村的粗布经营也有着便利条件。

博兴是鲁北最大的产棉区,适应种棉花,并且棉花的质量很好

由于生产资料丰富,顾家村不少村民在早年间便开始制作老粗布。

村民:“从我小时候就记着,我父亲我母亲在家里纺布。”

村民:“当时就是贴补家用,做被褥。”

在那个年代自己做肯定比出去买要来得合算,以至于现在走在村里,随便哪个村民都能讲出当年手工制作老粗布的故事,65岁的高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员。

帮办:“您父母就在用这个?”

高阿姨:“嗯,上一辈人,就是用这个纺线,织布,究竟多少年了,我也不明白。”

直到现在,她还珍藏着一台老式的纺车,而这样的老物件,在顾家村并不稀有,用来剥离棉花籽的碾车,纺线的纺车,老式的织布机,在许多人家都能看到,而通过他们,不难看出当年大家制作老粗布的热情。

村民:“这个买卖就在家门口,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一开始,家家户户制作老粗布仅仅是为了补贴家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有不少过路人对于这种布料产生了兴趣。

那时候主要是自己用,在路边织布,一些城市人没见过这些东西,好奇就下来看看,他也愿意要手织布自己用,所以就走向市场了

转变:老粗布有了销路

从那开始,顾家村的老粗布出现了最初的销售行为,眼看着自家制的布有了市场,顾华松便开始有了经营的想法。

顾华松:“从那我发现商机了,来买线的我就告诉他,你做完了够自己用的,剩下的你放我这给你卖了行不,咱老粗布就是从那开始发展的。”

用顾华松的话说,博兴县顾家村老粗布的生意,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了丰富的生产资料,接下来顾家村就迎来了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力转型

后来外面就来找的,发展的越来越多,又来买的了,都弄上机器

慢慢的,在外人看来,老粗布成了顾家村的一个特色产品,眼看着越来越好卖,村里不少村民也开始经营老粗布产品。

顾华松:“一个老太太纺线一天也纺不了2两线,一个床单就是2斤线,还得织布呢,很麻烦。”

手工纺布耗时费力,随着销量越来越大,顾家村村民们发现,仅仅依靠手工制作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顾华松:“那时候没有机器都是手织,量太少了,12年以前就开始用机器。”

仅仅几年的时间,顾家村的老粗布就从自给自足转型到了经营销售,生产力也从人工转型到了机器生产,一个初级的产业体系开始慢慢形成。

顾华松:“都经营老粗布,有直接的,有间接的,这个东西占人工很多。”

发展:老粗布有了新市场

随着经营户的增多,原本路边摊的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规范,此时当地政府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并且投入大笔资金兴建了现在的顾家老粗布市场,市场的形成更加扩大了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让这里的商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顾华松:“对振幅的支持离不开,整合了以后,市场大了,经营面也大了,只有市场大了,大家才收益,单打独斗不行。”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看到老粗布市场越辣越好,不少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开始自主创业。

村民:“我是在县里企业上班,父亲做粗布忙不过来了,把我叫回来了。”

村民:“我公公从行业一兴起就从事这个行业,一开始给别人做代加工,最早婆婆在家做手织布,那时候还是用木机一根线一根线的织,那时候我们就对这个很感兴趣。”

新生力量入驻 带动产业升级

顾杰是顾华松的儿子,早些年在县城的一家企业有着稳定的工作,当父亲提出让他回家经营老粗布时,由于对于这项生意的前景不明确,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顾华松:“我也是动员他回家,一开始他也不愿意来家。”

在父亲一再劝说下,顾杰回家接手了老粗布的生意,并且潜心研究经营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经营出现了不小的起色。

通过销量提升,产量一直是供不上销量,开始慢慢想着增加产量

增加产量,就需要更多的设备和劳动力,这时候一种公司带动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

顾华松:“生产模式,我们是典型的公司加农户,仓储物流都在我们这,然后生产织布都在下边农户手里。”

随着市场的建成,顾家村老粗布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年轻人回乡创业会给当地的老粗布产业带来什么变化呢?咱们接着来看。

形成产业体系 带动共同致富

目前顾华松和儿子的店面,需要四五十台加工设备才能满足产量的需求,此时附近村的田兆成,也瞅准了这项商机。

田兆成:“顾家市场发展起来以后,老粗布市场规模扩大了,带动了我们周边,给顾家市场加工。”

顾华松提供相应的原材料,田兆成自费置办了几台大小型织布机只负责加工,几年干下来收入还算不错,类似于这样的加工户,不止他一家。

加工户:“投入少,风险小。”

加工户:“只要老板销量好了,我们的销量就好。”

加工户:“收入增加了,不单纯的是种地了, 有这个副业,生活条件改善了。”

稳定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可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入驻,顾家村老粗布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顾华松:“网购现在比较流行,老粗布这东西,在外地比较少,从网上应该比较好销。”

顾家村被评首批“淘宝村”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线上销售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集群化的经营打造的品牌效应有利于老粗布在网络上的推广,很快线上经营开始逐渐成效。

一开始一天卖三四单就挺兴奋,后来网店也多了,单页多了,2014年开始,每年有三四百万的销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顾家村提出互联网加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老粗布经营全部实现了,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产业园内,80%的业户拥有自己的网店或者网站,年交易额能够超过数亿元

“老粗布”推动乡村振兴

2013年,顾家村被评为中国首批淘宝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统手艺,此时在顾家村凸显了对于人们经济、生活的推动作用。

顾华松:“最起码是从经济改变了,俺这个村的整体经济比周边村好一点。”

据了解,顾家村的产业体系已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生了改变,种植业已经不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而由老粗布引领的加工制造销售业逐步完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顾家形成市场以后,商户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干。

带动辐射周边劳动力5万余人,老粗布的年销售额,能超过数亿元

顾家村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一个很好的例子,建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从自给自足演变到现在的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也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希望这个例子可以被更多的地方借鉴,为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村民:“经济好了生活就改变了,买车买房子。”

村民:“变化非常大的,现在经济实力在村里能数着了,生活水平提高非常大。”

村民:“在这里买卖就在俺村,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实际上机器生产和手工的质量是一样的,手工制作不适应客户的需求,慢慢改成机器的了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