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帮
分享到:
滨州:就地取材 割来芦苇扎花灯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9日    
简介:

就地取材 采集芦苇扎花灯

正月十五看花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习俗,各地也有着不同形制的花灯制作技艺,光山东就有日照的“鱼灯”,鱼形灯笼;莱芜的菜根灯,灯座是拿白菜根或胡萝卜根做的;还有滨州惠民的“苇编灯笼”,拿芦苇杆手编的,这些技艺很多都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十五来临前,帮办去往滨州惠民,拜访了一位“手扎灯笼”的老匠人。

眼看正月十五的灯节来临,闲不住的张洪斌准备再去苇塘割上几丛芦苇多制作一些灯笼。张洪斌今年63岁,滨州市惠民县人,是当地“手扎灯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洪斌:“选芦苇得像筷子这么粗细的才能用。”

张洪斌介绍,在以滨州、东营为代表的鲁北地区,土壤盐碱成分高,平原的水塘沟渠里生长着大片的芦苇,所以从老一辈开始便就地取材制作灯笼。

张洪斌:“我是第五代,做了有48年灯笼了。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古样,小孩们打着灯笼晚上出门,这样一个风俗。”

张洪斌的东厢房是平时存货的地方,据他讲,春节之前还堆得满满当当,后来都被商贩们批发走了,所以他再售卖的话,数量上就不够了。

同期:做了五千,就剩这些了,后面还有几个集。

惠民县的胡集书会是周边地区一年当中最大的一个集会,这一天各地的手艺人都会汇聚于此,张洪斌自然不能缺席,所以他准备再制作一些灯笼去赶会。

张洪斌:“赶集有意思,看小孩们打上灯,我心里也很高兴。”

特制工具 分割芦苇效率高

扎灯笼首先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新割回来的芦苇要制作成苇篾,张洪斌有着特制的工具——穿子。

张洪斌:“这是硬枣木的,这是牛角的。”

因为芦苇的粗细是经过选择的,经过“穿苇”这一步骤,每支芦苇能分成7根5毫米左右的苇篾,新苇篾要经过一天一夜的泡水来增加韧性,这样才可以编织灯笼。

粗糙双手编出精致花灯

就地取材采集到芦苇以后,首先进行分割加工,这个一般人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所以说别看花灯轻巧,但是步骤一点都不简单。下面我们就看看“手扎灯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洪斌来给我们亮出绝活。

张洪斌:“这个编呢,是14根,口诀是压一挑一。”

别看张洪斌的双手粗糙,但是苇篾一上手,很快就有了灯笼的造型,张洪斌从14岁就开始学习扎灯笼,现在的熟能生巧都是从之前的刻苦练习而来。

张洪斌:“挖个地窨子在里面做,那里边潮湿,苇篾软和。你看我现在这手上全是划痕。”

整个灯笼的编织,需要放到桶型模具上进行调整,另外需要上中下三道圆箍来撑起腰身,不一会,边聊天边干活的张洪斌就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灯笼来。

张洪斌:“十几分钟做一个,一小时能做五、六个吧。”

做好笼身,接下来就该画灯皮了,首先按照灯笼高度,提前将玻璃纸裁剪好,然后调制颜料上色,张洪斌的灯笼完全是手工来绘制花纹。

张洪斌:“画的这面在里面,这样紧着点。”

制作完成灯罩,再配上铁丝弯成的灯架,还有蜡烛,这样就是一套完整的手扎灯笼,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了。

集市上的情形。

胡集书会 传统花灯销路如何?

正月十二这天,一年一度的惠民县胡集书会开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演员和手工艺人都前来赴会,争奇斗艳,各显其能。张洪斌早早地赶了过来,找了一个好位置。

路人:“多少钱一套啊?”

张洪斌:“八块。”

路人:“连灯笼按5块不行吗?”

张洪斌带了200多套灯笼,一开市他按5元一个罩、8元一整套来售卖,但是很多人都是问问就离开了,这让他的心里预期产生了落差。

张洪斌:“担心啊,人家不要我的,要别人的。”

 

降价促销 游客争相购买

带着满满的信心,又是非遗传承人,张洪斌本想着在集市上大显身手一番,结果赶集的人看看就走了,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么接下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张洪斌又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每年的胡集书会上都会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来采风,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往往是他们拍摄的对象,看到有爱好者靠近,张洪斌热情主动地给他们讲解自己的“手扎灯笼”。

摄影爱好者:“我是摄影爱好者,就喜欢拍个非物质文化。小的时候很多这种灯笼,老人又做得很好。”

借着摄影爱好者聚攒的人气,上前询问的买家也多了起来,张洪斌干脆降价大促销,从原本8元一套调整到5元一套,这下销路立即打开了。

路人:“来五块钱的,来两个10元。”

路人:“5块钱带上把蜡烛。”

路人:“小时候见过,现在见了买回去在家里照一照,是个风俗。”

集市上的人流越来越多,张洪斌摊位前的人气也有增无减,半个上午他的灯笼就卖出去大半。

张洪斌:“人们都很喜爱,咱不论钱了。”

临近中午,张洪斌整套的灯笼都已经卖完,只剩下多准备出来的灯笼罩,到最后他直接开始进行处理。

张洪斌:“五块钱3个。”

集还没散,灯笼就卖完了,张洪斌带着收入提前离开了集市,而在集市的入口他碰见了一位同时卖灯笼的老朋友,但对方的灯笼却还剩下不少。

张洪斌:“卖灯笼和位置的关系很大,他在一个口上肯定不行啊。”

回到家后,张洪斌的老伴苏宝莲也赶集卖灯笼回来,她的销售情况也不错。

张洪斌的老伴苏宝莲:“我也卖了200个,大家都很喜欢。”

年增收万余元 传承赚钱双赢

粗略算下来,老两口一上午直卖加处理总共卖出400个灯笼,合计收入一千多元,虽然很辛苦,但是比批发要赚得多。张洪斌说,根据往年经验,这一年光卖灯笼就能增收一万多元,所以农闲时候,越来越多村民也开始学做这门手艺,而他也乐于传授。

党工委宣传员:“我们也给村民进行指导,让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就等增加收入。”

凭借着“手扎灯笼”这门技艺,张洪斌不仅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而且还曾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他们家也是当地“居家创业就业服务示范点”。希望借助政府的推动,能让这门技艺传承的同时,为当地更多村民增收。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