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传统茂腔焕发新活力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2日    
简介:

【导语】  胶州市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让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小戏茂腔,在新时代渐渐焕发出新活力。

【正文】  几天前,淄博大剧院里声腔悠扬,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应邀与观众见面。茂腔的质朴无华混搭着胶州秧歌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传统文化魅力十足。

【同期声】  观众 王敦正

我很长时间没看戏了,这一看戏,简直是太新鲜了。

【同期声】  国家一级演员 霍俊萍

它有当年老艺人传承下来的浓郁的味道,但是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我感觉它不光是点燃了茂腔,更是点燃了山东省的地方戏曲界。

【正文】  凭借这部戏,2017年茂腔演员们登上了中国戏曲的最高舞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如今一年三百场演出叫好又叫座,古老的茂腔传遍大江南北、现身国际舞台。

【正文】  茂腔源于明代,青岛、潍坊等地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解放后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小调被定名“茂腔”。为保护剧种,1950年政府把流散在青岛各地的茂腔艺人组织起来,成立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八年后剧团迁址到了现在的胶州市。

【同期声】 茂腔传承人 张梅香

那时候剧团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没有练功房,都是露天,冬天一头霜,夏天一头汗。那时候没有舞台,农村培个土台子就是舞台,那个年代哪有电灯,就是点着个煤油灯。

【正文】  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着变化。七八十年代的茂腔依然唱着传统的 “八大记”,剧团似乎不再那么风光了。

【同期声】 茂腔传承人 范兴武

记得有一次,腊月二十七了,一个点都没联系上。

【正文】  当时,所有地方戏种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验:能否在不景气的市场上生存下来。就在最不景气的当口,刘宗涛接任了胶州茂腔剧团的团长。

【同期声】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刘宗涛

很多剧团解散了,一旦剧团散了,元气就会大伤。

【正文】 刘宗涛到处求人联系演出,一方面需要挣钱养活剧团,一方面是想维持这小戏的腔调声声不息。2006年,国家开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与胶州秧歌一起入选,剧团挂上了“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牌子,政府买单对茂腔进行系统的挖掘和保护,《南京》、《东京》、《小姑不贤》等五出茂腔经典戏得以在全国巡回演出。而这次交流也打破了刘宗涛内心的平静,他萌发编排《秧歌乡的故事》这个创新的想法。

【同期声】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刘宗涛

通过走出去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有哪些不足,怎么弥补大家回来也分析。

【同期声】 排练现场

【正文】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茂腔也步入发展的新时代,胶州市利用国家艺术基金,引导剧团不断改进剧目。每次演出回来,大家都要根据舞台效果,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刘宗涛欣慰地看到,重投入、深挖掘的经典作品带动剧团逐渐形成老中青搭配的人才梯队。

【同期声】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薛萍

戏曲不是说一天两天的功夫就能达到,你得慢慢地去钻研,我们这一代身上的担子很重的。

【同期声】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乔

我们刚进团的时候也是没有观众,很少,这几年越来越好,我们努力出成绩,把这个剧种更好地传承下去。

【正文】 这两天,在胶州开展的“名师高徒”活动中,两位年轻人按照传统仪式向张梅香拜师。茂腔的传统剧目有100多部,张梅香和老伴重新拿出几十年前整理的曲谱继续完善。老人们有个信念,要把过去口口相传的唱腔全部挖掘出来,译成谱子,留给年轻人,传统的宝贝一个都不能少。

【同期声】 边唱边整理现场

【正文】 小戏唱好也是大戏。这几年,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组织了1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65个村庄、社区建设起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古老的非遗项目在胶州大地和群众心中真正“活”了起来。

【同期声】  茂腔传承人 范兴武

感动地流泪了,所以说非常感谢党,下面有人了,能传承下去了!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