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
分享到:
【牢记嘱托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清华博士成了大水泊镇“新村民”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5日    
简介: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与清华大学共搭平台。如今博士、教授不仅在村里住了下来,也在改变着乡村。
【正文】外面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文登大水泊镇初家村这间屋子里却很热闹。一群年轻人凑在一块,讨论着村子二期该如何建。
【同期声】 王汶旭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党支部村书记 村委主任
以前哪有这么多高档次人才,以前村里都是老农民为主,突然来这么多人,当然稀罕,这个团队都是李久太博士(工作站)成员。
【正文】 李久太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是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组织青年学生驻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
【同期声】 张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
工作站这个模式,其实就希望能够建立相对长效的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能产生黏性,黏在这件事情上,全校的公共的社会实现这么一个平台。
【正文】有了工作站,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学术会议、党建活动等机会,一批批清华学生、专家学者陆续来到这个小镇。而此时的大水泊镇正为找不到乡村振兴的门路焦虑。
【同期声】 滕新强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
空心化达到40%,老龄化现在村里平均年龄都是60岁以上。焦虑到什么程度,就是给你钱、给你项目、给你做事,也没有人来管理、也没有人来经营、也没有人来维持。
【正文】 工作站的到来,让正愁没人的滕新强一度看到了希望。但起初主要是短期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滕的焦虑。就在这时,清华建筑学院毕业生李久太来到了村里。
【同期声】 李久太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
你看到这个老房子到现在有200年的历史了,这个厢房是煮猪头肉的地方,我们做了一个壁炉,上面烤地瓜、下面放柴火,也可以给这个茶室供暖。做完之后呢,我们就发了一个“朋友圈”。大概有200多人关注,100多人互动。
大家问的比较多的是什么?
“在哪?我们要去。”
【正文】 看到朋友圈的热情回应,李久太与镇上干部交流后,一个以吸引人才为目标的“新村民招募”计划开始成型:把当地闲置的乡村宅基地利用起来,为城市人才提供居住发展的田园空间。
【同期声】 滕新强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资源禀赋,跟村庄的特点结合起来,让他们来选择村庄,跟村庄配对,然后他们就成了村子的首席专家,带领村子振兴。
【正文】 就这样,李久太带着团队住进了初家村,以“新村民”的身份,打造一个具有山水田园风格的设计谷项目。以这个项目为支点,来村里发展事业的设计师、专家学者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也包括研究了一辈子乡村建设理论的张海英。
【同期声】 张海英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退休教授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岐阳村“新村民”
这么多年研究乡村建设,然后从历史上,从国内外对比上,我只是想把这些理论找一个地方去落地实现。
【同期声】 滕新强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
地方在乡村振兴当中,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路径、方向并不清晰。那研究乡村的知名学者,我们当然抓住不放了。
【正文】 为了融入村民,这位学者型的“新村民”随身总带着扇子制作工具和手套玩偶,坐在热炕头上就和村民们互动起来。
【同期声】 王基贤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
教给我们做这样,做那样,我们在一起说啊笑啊,就认识了,现在张老师在村里很多人都认识。就没有感觉你是从大城市来的。
【正文】 在村里一年多,张教授设计的乡村课堂内容不断丰富。今年暑假,她要来了三个村的房屋产权分布图,带着同事、学生,挨家挨户发问卷、做调查,眼下这份科学、真实的调查报告即将完成。
如今,在清华和当地政府联手搭建的平台上,这个不足4万人的小镇已汇聚了16名博士、教授级专家学者。全镇89个村中,有26个结了对子,设计村、漫画村、康养村等特色村落渐成气候,200多位新村民在这里安家创业。
【同期声】 张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
我们说不只是清华的师生,还有其他的高校,以及更多的社会的这种公益的企业,包括组织等等,都可以共同来,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来服务乡村。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