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帮
分享到:
枣庄:儿时记忆 探访灯笼手艺人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2日    
简介:

儿时记忆 探访灯笼手艺人

今天呢,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就少不了灯笼。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挂起红灯笼来营造元宵节的喜庆气氛。随着工艺的改进。在枣庄滕州市鲍沟镇褚村,有一位六旬老人,他制作制作灯笼已经有了50年的历史。

六旬老人:“我是鲍沟镇褚村的村民褚福金,今年66岁,我插灯笼已经50多年了。”

帮办:“帮办来到褚福金老人家里时,老人正戴着花镜,和家人、邻居一起制作灯笼。这种传统的灯笼,是用高粱杆做骨架,再套上颜色艳丽的灯笼罩,精巧又别致。”

褚福金:“这个灯笼从开始插,需要做准备工作, 剥秫秸,剥好的秫秸再截断截完以后, 就开始插灯笼骨架,插这个灯笼骨架需要插齐,插成直线,插不成直线 ,容易不牢固。”

骨架插完了,下一步是围玻璃纸,老人说,围玻璃纸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同时也是为了让灯笼更加美观。围完玻璃纸,再围上一圈剪纸花,显得更加精巧好看。

褚福金:“下一步就开始上钩子 ,上这个钩子是为了衬托灯笼好看,六棱宫灯就是这样的 ,下一步 就用围子把灯笼围上,这样围上底上围子之后 这个灯笼就算是完成80%了,这个是个灯笼系子,为了提灯笼用的 里面是个托,作用是放蜡烛的。”

40道工序 灯笼为节日“添彩”

就这样,经过40多道工序,一个完整的灯笼就完成了。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盏纸糊灯笼却倾注了老人半生的心血。褚福金老人说,以前家里穷,制作灯笼是为了给家里增加点收入,但是扎着,扎着,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来不开这纸糊灯笼了。

褚福金:“过年总想做一点,觉得过年做灯笼成一个习惯了,每年都做,要是不做 感觉心里像是过不去的坎。”

以前,褚福金总是拿着扎好的灯笼四里八乡的去卖,如今,老人制作的灯笼远近闻名,很多人自己上门来买。

褚福金:“销路, 价格得看行情好坏。行情好能卖7块8块10块,行情不好也就能卖5 6块钱,今年做了五六百个了,都批发卖完了。”

褚福金老人制作灯笼的手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说,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褚福金:“老辈传给咱们的东西 ,不能让他遗失了,得一代代往下传承,手工灯笼前几年就受到了一定制约,但现在又兴起了,希望继续向下传承。”

帮办:“这纸糊的灯笼,看着就亲切,看着就喜庆,让人想起来小时候。希望这门手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的那种过节的快乐和喜庆也一起传承下去。”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