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帮
分享到:
济南:民间手艺人 “专职”修古船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简介:

下岗职工 毛遂自荐去“考古”

说起中国古代船只,现在大家只能通过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船只使用率比较高的文学作品去揣测它们的样子。但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二十多年来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技术,让古船的形制、样式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而在不久前,他的船终于下水航行了。

帮办:“这艘船身长一米五,是根据北宋古画《雪霁江行图》中的木船等比例仿制。试水成功后,安装上船篷与桅杆,这艘船模便被送去博物馆陈列。制船的人叫做尚津济,今年67岁,是济南市历下区起凤桥街的居民,在他回忆,与模型制作的结缘颇有些无奈。”

尚津济:“2000年前后,企业改制,年龄说大不大,得有个重新开始的姿态。”

下岗之前,尚津济在济南市化工厂从事工艺模型的制作,为了寻找出路,也凭着兴趣爱好,他毛遂自荐去到山东省博物馆,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尚津济:“事情很巧合,赶上了双乳山汉墓的马车木器做复原模型,后来是洛庄汉墓,连续赶上几个项目,得到了锻炼。”

参与考古项目 涉足古船修复

逐渐入了门,尚津济也开始接触一些大型项目。由于山东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古代漕运发达,2007年,尚津济有幸参与到梁山古船的修复项目。

尚津济:“没想到古人技艺这么科学合理,如何加强船体强度,减少水的阻力,很震撼。”

古船修复是一项多工种配合的复杂技艺,尚津济负责木制船身的保护与复原,像这种国家立项的考古工程往往会有不少专家参与,这让他学习到了不少理论技术,工艺上也突飞猛进。

尚津济:“出土的时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一旦修好,我走在船上,就感觉穿的衣服和古人不一样了。”

古船为尚津济打开了一扇窗户,从此以后他一心扑在这上面,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木匠出身的范海新5年前认尚津济为老师,现在跟老师一起接手项目。

范海新:“通过跟老师学习,喜欢上古船,我们修古船的过程也是跟古代工匠学习造船的过程。”

帮办:“从一名下岗工人转变成文物修复师,除了运气,尚津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原因,否则博物馆怎么可能愿意与他合作呢?随着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尚津济和他的古船按说应该被更多人了解,但是他现在也面临了不少尴尬。”

条件捉襟见肘 工艺精益求精

尚津济和徒弟近期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制作菏泽国贸工地出土的元代古沉船的模型,模型按照1:7.5比例复原,组装起来后几乎占满了整个工作室。

尚津济:“复原的比例比较大,现在三米多,我们要求高,做出来一定近似度高。”

尚津济的这间工作室在老城保护区内,有着百年历史,面积不足20平米,在这里,他和徒弟们已经完成了4条古船模型,只不过目前在经济方面并没有带来收益,使得他们常常捉襟见肘。

尚津济:“肯定心里也不舒服,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整天就不务正业了,家属说整天忙活这个干么呢,也是有暂时不理解。”

尚津济表示,每一条古船模型需要6至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材料费用需要垫付,到最后顶多赚个手艺钱。

尚津济:“为了不引起家庭不愉快,下班多干活,让大家伙高高兴兴。”

范海新:“我们都是木匠,满脑子干活,没挣钱的细胞。挖掘传统工艺是我们的强项。”

徒弟张强:“他去芙蓉街的垃圾箱捡竹签闹笑话,被当做乞丐。”

张强是尚津济的另外一个徒弟,下岗前在工厂就已经跟老师学习,这两天正在对船体上一些细节部分进行调整。小水桶、木板凳,即便是船上的这些小零碎,尚津济和徒弟也要精益求精,对工艺的追求是他们真准的死理。

尚津济:“这个水道要也要原样做出来,还有这个放贵重物品的隔板。首先要有兴趣,再要耐得住寂寞,总想退休不干了,但是刹不住车。”

蜗居20年 制作船模成专家

去年的时候,尚津济被山东省文物局聘任为“文物修复师”,而业内的认可,也让远在宁波的一位收藏家有意在近期邀请他去参与清代古船及船模的修复工作。

手艺人协会会长杨崇华:“尚师傅是值得钦佩的工匠,希望下一步大家对传统手工艺支持,希望政府大力发展。”

帮办:“不图名利,只讲工艺,在尚津济师傅这里,精神世界的追求高于一切,不管出身,无论经历,只要勤于专注,不忘初心,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而这也是工匠精神最难能可贵的。”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