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帮
分享到:
【重磅】济南:痴心收藏!残砖碎瓦当宝贝
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简介:

                     痴心收藏!破砖碎瓦成宝贝

拆迁工地上的残砖断瓦,很多人都把它们当做建筑垃圾,扔都没地方扔,白给都没人要,但是在济南,有这么一位很特别的人物,但凡有老建筑拆除的时候,他总要去取转转,一些残砖断瓦,被他像宝贝一样收藏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帮办:“他叫刘学斌,是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从名人字画到剪纸面塑,他的收藏近万件,但一块看上去很不起眼的破砖头,确是他最钟爱的宝贝。”

刘学斌:“它成为我一个永久的记忆,我的民俗收藏从这一刻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块灰色古砖,上面雕刻着一个残缺不全的紫砂壶,说起它的来历,还得从1992年刘学斌路过一片拆迁工地谈起。

刘学斌:“就是这块砖拆点把我绊倒,我顺手拿起来一看,上面一个紫砂壶,让我砰然一动,这块砖太好了。”

偶然路过拆迁工地,刘学斌发现废墟里有不少砖雕石刻,虽然大部分已经破损,但上面的雕刻依稀可见,出去好奇,刘学斌找到了工地负责人。

刘学斌:“因为是当垃圾的,他说你拿吧,我说拿不太好,我还是拿钱买吧,心里比较踏实。”

在别人看来可以白送的拆迁垃圾,在刘学斌眼里却是宝贝,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有事没事的就往拆迁工地转悠,连逛街都变的小心了。

刘学斌:“有一次我路过这里时候是下雨,我一看地上怎么有块砖啊,一看没摔坏我就收藏了。”

                   痴心古砖瓦 小收藏大梦想

这次被刘学斌收藏的是济南鞭指巷一处老建筑门口的瓦当,虽然算不上什么文物,但上面的虎头花纹,让刘学斌如获至宝。

刘学斌:“每一个砖头,每一个瓦片,都是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都是有文化内涵的,值得去收藏。”

现如今,刘学斌的收藏不仅有砖雕,瓦当,还有壁画门匾,砖雕石刻类收藏上千件,花费了几十万元。

刘学斌:“很多文物贩子到我这里来,以高于过去价格收购,我一件都没卖。”

刘学斌的收藏,让他十分自豪,但也引起了家人的反对,花钱购买残砖断瓦,家人对此十分不理解。

刘学斌妻子:“破转烂瓦的又脏,又占用地方,还花钱去买,一开始我也很反对。”

尽管家人反对,但刘学斌坚持了下来,他不仅劝说妻子接受了自己的这个爱好,还为此放弃了工作,因为在他心里还有个更大的梦想。

刘学斌:“心里有个想法,我怎么把这些收藏展示一下,让跟多的人,特比是让老济南老市民更加关爱我们的城市。”

帮办:“从一片残砖,到上千件砖雕石刻,刘学斌把个人的爱好,当成了正经事来办,收藏多了,他渐渐不满足于个人欣赏,他希望有朝一日,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喜欢上这些老物件,老民俗。一个奇特的想法,闪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一块砖雕 建起民俗艺术馆

在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搜集砖雕石刻的时候,刘学斌接触到了一些民间艺人,他们的剪纸,面塑等技艺,同样引起了刘学斌的注意。

刘学斌:“发现有卖剪纸的,卖面塑的,还有卖布老虎的,对他们也感兴趣了,因为那也是承载了一个城市的记忆。”

20年前,民俗在很多人看来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在刘学斌眼里,却都是艺术,2000年刘学斌萌发了建立民俗艺术馆的想法。

刘学斌:“当时很有意思的是,我去找这些民间艺人,跟他们说你们是艺术家,他们觉得我是在挖苦人家。”

因为没有社会地位,收入偏低,艺术馆成立之初,刘学斌发现很多民俗艺人并不愿在民俗上花费太多时间,更多的人只是当做爱好。

剪纸郭金平:“也不是为了增加收入,原先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手艺,喜事的时候顶多给包糖,给盒烟。”

郭金平,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剪纸研究所副所长,是最早加入艺术馆的民间艺人之一,尽管有着一手剪纸的绝活,但在这之前他是一名机械厂的工人。

剪纸郭金平:“后来加入了咱们协会,和很多剪纸艺人交流,自己的技术,作品的样式品种更丰富了。”

                民俗艺术馆 让“艺人”变“大师”

通过民俗艺术馆这个平台,郭金平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更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让剪纸几十年的他想都没想过。

刘学斌:“在开展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民俗艺人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文化偏低了,他的思想,他的社会认同感就不够。”

随着艺术馆的发展,刘学斌又敏锐的意识到提高民俗艺人文化水平的重要性,2004年刘学斌又成立了济南市民俗艺术学校。

刘学斌:“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技术水平的提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逐渐壮大,不仅收藏了大量民俗工艺品,还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自己的会员。

刘学斌:“民俗馆成立以后,现在你再去跟民俗艺人交流,说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会像十多年一样,人为你不尊重他们。”

帮办:“很多人都有收藏的爱好,但把个人收藏变成艺术馆,不仅愉悦自己,还去影响别人,这确是很少人有人能做到的,艺术馆成立了,民俗艺人们变成了大师,刘学斌又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

民俗要传承 路在那里?

随着民俗艺术馆的发展壮大,刘学斌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民俗艺术梦想的舞台,在他看来展示民俗艺术只是手段,让民俗艺术传承下去才是目的。

刘学斌:“传承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要让所有的年轻人都去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成立民俗艺术馆之初,刘学斌就在考虑如何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他有了将民俗艺术向产业化发展的想法。

刘学斌:“传承它需要经济的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文化的传统自然而然的就面临消亡。”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009年刘学斌牵头成了济南市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将民俗与旅游联系在了一起。

刘学斌:“民俗是文化,旅游是载体,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产业。”

包装+升级 让民俗传承下去

协会一成立,就吸引了大量会员加入,大家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刘学斌很快就意思到了问题。

刘学斌:“作为文化它的内涵是丰富的,但在经济上它的经济附加值一直处于低端水平。”

如何增加民俗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这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刘学斌,为此他联系了高校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寻找出路。

刘学斌:“要提高他们整体的形象,要进行艺术包装,我们要对产品进行包装。”

在提升形象,包装产品的同时,刘学斌还特别注重将民俗艺术向城市社区和中小学的推广,让跟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上民俗艺术。

刘学斌:“现在我们已经很欣喜的看到,有千千万万年轻民俗艺术家的出现,一行会使我们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统,掀开新的历史的一页。”

帮办:“民俗艺术,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如更好的传承下去,却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像刘学斌这样真正喜爱和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民俗文化的人。”


【展开】

次播放
我要留言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